从新兴专业到精神鸦片,电游是影响学生发展的罪魁祸首吗?
自从电子游戏发明以来,学生、电游、家长/学校就成了对立的三方。很多家长对孩子陪伴没什么经历,甩一个手机过去自己玩会游戏会省很多事情。
可等学生长大些到了小学初中,对游戏变得更加痴迷,但是学校的功课却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。游戏就从家长们带娃的好帮手,变成了阻碍学生进步的罪魁祸首。
前几年电游作为大学的正式专业,让人感到意外和兴奋。终于职业玩家不只是学生用来给自己爱玩游戏找的借口,而是真实的职业了。
游戏产业的发展同样非常迅速,同时也吸引了巨大的投资。“妈妈,我去玩游戏了!”得到的回应也不是一顿暴打,至少对于游戏专业的大学生来说。
那从什么时候电游变成了精神鸦片?电游从神坛跌落了吗?
经常登录游戏的玩家应该早就发现,游戏的防沉迷系统越来越明显。如果是未成年人实名注册的账号,那么每天的登陆时间都是有限制的。
如果功能真的管用,那么就算游戏真的有如鸦片一样让人欲罢不能,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,因为到了上限自然就不能继续玩了,每天有限的几个小时也不是那么容易上瘾。反正上瘾了也要忍到第二天。
但是很多账号并不是用学生的账号注册的,而是用家长的实名。游戏需要微信或QQ或者手机实名,所以用父母的,甚至爷爷奶奶的手机注册就简单的多了。
这样防沉迷系统就没什么用了,所以应该从家长这个本源来阻隔这件事。
对游戏上瘾并不是当代学生的特色。早年间的学生痴迷小说,哪怕是熄灯后也会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看。现在有了电子书和手机不需要用手电了,对小说痴迷的也不多了。
后来有了游戏厅,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、游戏厅就成了对抗学生游戏成瘾的行政手段。但是随着个人电脑PC的普及以及2000年后网速的变快,单机版游戏和网游已经很难阻止学生了。
所以家长就只能每隔半小时,来抽查下学生是否真的在用电脑学习,而不是偷玩游戏。但是这个阶段倒是也好监控,毕竟玩游戏和看补习课件的电脑操作是不一样的,当然表情也不一样。
我想也没有谁能看着辅导教材咬牙切齿狂点鼠标吧?
游戏上瘾还有个类似的:网瘾。
其实无论对什么上瘾都是一样的。但是游戏太吸引人了,就比较难以抵抗。而管不住自己娃也不是只有中国妈。无论是以放养教育著称的美国家长、放养+传统融合的加拿大,还是学习压力完全不小于中国且电游非常优秀的韩国家长,貌似并没有谁能阻拦上网瘾的孩子。
国外手游的普及度不如国内,所以对电脑和网线的控制就足够让孩子无法继续游戏了。当然家长暴怒肯定是躲不过去了,我曾见到过加拿大家庭的爸爸愤怒的把儿子的电脑显示屏摔了出去。如果他却说,能制止的,就不是上瘾了。
那游戏是不是精神鸦片呢?
鸦片有点夸张了,至少如果不去充钱做一个人民币玩家,游戏还是不是那么败家的。而且对于一个专注玩游戏的人,人民币玩家是最低端的做法了。
但游戏确实是上瘾的,无论是小学生、中学生还是大学生、成人都无法抗拒。你能抵抗的只是某一种类型的游戏,但总有一款游戏能让你沦陷。
如何破局?喊口号是没用的,给学生灌输要自律的思想我觉得效果也有限。至于物理攻击,直接拿走手机、电脑也不太可行,肯定会激化矛盾的。
宇青留学邵雨青老师建议,让孩子忙起来,有更多的事情去做应该会效果好一些。经过了一天认真的学习,再来两个小时高强度运动,把家里的家务做一做,再去复习预习,就算是把手机交给他玩游戏,恐怕也没有精力打通宵了。
就算一天熬得住,连着一周也差不多了。北京有句老话,“熬鹰”。这事,得(dei)熬。